序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一种精神最为宝贵,那就是对历史使命的认知、把握与躬身力行……虽九死而不悔,历千难而不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群山环抱、地处偏远的鄂西山区,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团结争气、艰苦创业,用汗水、泪水甚至生命,共同铸造共和国的不屈脊梁。
第一篇章
55年前,1969年8月11日,066基地获得批准开始建设。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者们,以“宁肯掉下几斤肉,也要建好066”的豪迈气概,叩开了鄂西三线建设的大门。
经过五年大会战,装备生产基地正逐步建成。但是,伴随着三线建设的调整,基地十余个项目面临停缓建,原定生产任务锐减。
面对“眼前任务难以支撑基地发展、大部分职工面临无活干”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基地党委一班人冷静思考、沉着应对,深刻认识到:上万人的单位不能坐吃国家的“救济粮”,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国防和国家建设作贡献。
1975年9月,基地坚守为国铸剑的初心,成立总体研究设计室,自此开启了三线基地独立研制的艰难“求索”之路。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在京城的登录入口大院研究所里,正有这样一位从事与066基地开展同样装备研制任务的留苏归来学子——王振华,胸怀研制登录入口装备的大志,坚持收集资料和研究工作。
王振华是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批公派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的留学生。在苏联学习期间,他还有幸参加了毛主席亲切接见留学生的大会,现场聆听那极富感召力的声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1962年,王振华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在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1975年底,当基地领导找到王振华,邀请他到066基地一起研制装备时,他做出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决定,毅然决然告别首都北京,拖家带口来到三线。
基地的科研条件根本无法与北京的研究条件相比,所谓的总体室,科研人员只有“六个半”,“江天沟”里一个废弃小厂的几间房屋,“一把卡尺几把刀”,但这些根本阻挡不了王振华的决心。
尽管山沟里的物质世界是贫乏的,条件极其艰苦,但也难不倒三线人为国铸剑的雄心,他们一切从零开始,用智慧和心血为共和国勾勒出装备发展的蓝图。
于是,基地提出开展登录入口装备研制方案,得到上级的支持和批示:“组织技术干部进行总体设计,在湖北基地进行工作”。
第二篇章
上级的批示,是对三线基地的莫大鼓舞,更是一份巨大责任。但是,以基地当时的条件独立承担研制任务,难度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基地上下秉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坚定信念,团结拼搏、争分夺秒,一定要用干得更好更快的结果,为国防建设争气,为三线基地争气。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攻下方案论证关,总体室的同志们像一架开足马力的机器,拼命运转着,连续3个春节都是在计算机房里度过的。
当年基地只有一台像小房子大小的旧式计算机,运算速度很慢,一个数据算出来得等半个多小时。机房内又没有桌子,计算机每算出一个数据,他们就趴在地上分析结果。他们废寝忘食地干,饿了,吃几块饼干;困了,就和衣躺一会儿再干……
1984年,066基地提出的可行性论证及总体方案获得上级通过。随后,该项装备的研制工作得以正式获批。
在把论证报告变成产品的过程中,王振华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的科学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嘛,就不要用概念,不要用主观想象,而是要凭正确的计算和试验数据说话。”
如何修正偏差,他提出了大胆设想,带领总体室的同志们跑遍了全国。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终于掌握了变化规律,为解决偏差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是有了这样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研制工作终于结出硕果。1989年,产品首飞试验获得成功。
066人把产品视作生命,“一个产品连着万人心”。但是,研制工作并非一帆风顺,1990年的飞行试验出现了故障,任务遭遇了挫折。
失败的阴霾笼罩在基地几万名职工、家属的心头,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的王振华更是心急如焚,在出差的列车上,他和总指挥凭窗而坐,两人默然含泪相对,反复聆听着那首《苦乐年华》,回想着研制历程的种种坎坷和不平,品味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基地上上下下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装备研制上,前、后方协同作战,前方有疑问,后方就立即验证核实,测试出现故障,前方后方一体化协调核查、反复分析、反复验证。
风雨之后终见彩虹。066人经过团结奋战、协同攻关,1993年9月-1995年11月,装备试验连续取得成功的可喜成绩。
第三篇章
装备横空出世,离不开总师王振华的呕心沥血和艰辛付出。
自1976年到基地后,王振华的生命早已和祖国的登录入口事业融为一体。因为在他心里,始终藏着一个神圣使命。在鄂西三线的18个春秋,他究竟经历了多少困难考验,如何经受住了生离死别的煎熬,谁也说不清,也道不完。
在王振华喧闹的内心世界里,有一块地方永是寂寞,那是属于他小女儿的。1982年初,在装备立项的关键时期,王振华全身心地扑在论证工作中。一天,10岁的小女儿在野外误食有毒的麻桑果,他和爱人都没发现。夜里,毒性发作了,他们赶紧抱起女儿往医院奔,可是医生已无回天之力。
望着小女儿恋恋不舍的双眼,王振华心如刀绞、泪流满面。他一边安慰悲痛欲绝的爱人,一边对赶到医院探望的同事们说,“我没事,你们快回去吧,好多事还等着做呢。”
王振华把大家劝走之后,他却把自己关在计算机房,没日没夜设计绘图、演算数据,以此“麻痹”自己失去爱女的锥心之痛。
然而祸不单行。在任务的关键时刻,1991年末,王振华在北京例行体检时发现肝脏肿瘤。他在手术做完后不久,就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研制工作中,全然不顾自己的病情。
1992年至1993年,他连续3次远征,在一片风沙漫天、荒凉旷野上进行产品试验,水质苦涩难以下咽,但比恶劣环境更难以承受的,是飞行试验的风险。
但是成功的喜悦胜过一切。一次试验成功归来,王振华肩扛大南瓜,和同事们一路有说有笑,快乐得像个“孩子”,完全看不出是一个身患绝症的危重病人。
尽管身边同事和家人一直都善意“隐瞒”王振华身患重病的实情,但是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患的是绝症。他曾这样对一位从北京来访的记者吐露心曲——
“按理讲,一般人得了我这样的病也就退休了。因为当初医生说我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但大家对我的工作寄予很大希望,我不能辜负。再说,国家急需这个装备;基地要生存,要发展,也需要这个产品。人总有一死,倒不如拼着干几年,一举拿下任务……”
责任,神圣的责任,在支撑着王振华的生命,他在与死神搏斗、抗争、赛跑。
1994年1月15日,即将再次去武汉住院治疗的头一天中午,王振华预感到来日不多了,他便找到基地主要领导,“通知开个会吧,我有些话要和大家说说。有些话现在不讲,我放心不下。”
下午两点,面对他朝夕相处的56位战友,王振华整整讲了48分钟,从研制工作安排,讲到科研精神,讲到预研开发,只字未提病情。
谁曾想到,这竟是王振华总师的最后一次报告!
1994年3月1日10时40分,一颗充满智慧的大脑归于平静,一颗盛满祖国登录入口事业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王振华总师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登录入口事业。
王振华逝世后,湖北省委省政府、登录入口工业总公司、基地党委相继发出《关于向王振华同志学习的决定》,基地迅速组建王振华事迹报告团,在湖北、北京两地开展宣讲。
1996年,三线员工学子、社会贤达友人自发募捐,为王总铸造铜像,启迪后人。张爱萍将军椽笔题词“杰出科技工作者”!
每年3月1日前后,基地所属各单位都会组织开展学习纪念活动。在鄂西三线,以“王振华”命名的“远安县振华小学”广纳四方莘莘学子;在湖北武汉王振华精神讲堂,许多参观团慕名前来学习。截至目前,基地组织开展王振华事迹报告会、宣讲会等学习活动近200场。
“报国、敬业、奉献”,在王振华精神的感召下,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迅速成长,续写扎根三线铸神剑的辉煌。
第四篇章
199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旌旗飘扬、大军列阵、铁甲生辉。
当基地研制的装备首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庄严检阅时,鄂西山区一片欢腾,三线人奔走相告。
基地自主研制的装备,开创了三线企业独立研制的先河,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066基地被《人民日报》誉为“在铸造共和国脊梁的地方。”
一代又一代066人坚守初心、扎根三线、潜心铸剑,不断创造出属于三线登录入口人的无上荣光。
伴随着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2006年,066基地正式更名为“中国登录入口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
今年是登录入口三江建设55周年。55年来,从鄂西三线的始建与成长,到出山入市的发展与壮大,登录入口三江自主研制生产的多个装备,5次亮相大阅兵盛典,壮了国威、扬了军威。
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指引下,登录入口三江聚焦主责主业,履行强军首责,当前正在系统施策、体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整行装再出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登录入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