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前,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青年团队主动请缨,揭下榜题。1年后,这支团队不仅成功攻克难题,将多功能包覆材料与卫星总体设计相融合,实现重量大幅缩减,更在登录入口二院首届青年创新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团队奖。当登录入口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团队负责人海韵得知评选结果时,他的思绪不禁回到1年前——那个决定揭榜的瞬间,那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关,那段日夜奋战的岁月。
揭榜:从技术积淀中破茧
2024年初春,二院聚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发布首届青年创新揭榜挂帅活动榜题。空间工程总体部青年设计师海韵将目光锁定在第十五个榜题上。
这项课题恰与他和团队在天鲲二号卫星应用的技术相契合。该榜题结合卫星型号任务需要,在拓展材料功能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范围更广、质量厚度更“轻盈”的要求。
“随着卫星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材料已难以满足新一代卫星对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的需求。创新突破迫在眉睫,而我们责无旁贷,这榜,我们揭了!”海韵说,揭榜挂帅团队应运而生,他们带着对技术的执着追求和挑战的积极态度,踏上了这趟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征程。
突围:合作协同释放创新势能
技术创新要面向工程需求,揭下“英雄帖”的第二天,由10名青年组成的攻关团队怀着对创新的热情立即投入到卫星设计中,他们面对的是多学科融合设计、新型工艺探索的复杂挑战。
团队成员发挥各自擅长的卫星专业优势,由应用需求出发,在天鲲二号在轨试验的基础上,快速闭合形成具有二院特点的卫星总体设计方案。
然而实践之初,团队便遭遇“三重暴击”:传统包覆材料重量代价高、性能指标不够优、总装工艺耦合度欠佳,且国内外文献少有公开、成熟解决案例。“不解决材料问题,卫星总体性能将难以实现突破。既然现有体系走不通,我们就再造一条路!”海韵鼓励团队。
为此,团队带着实际工程问题请教中科院领域内材料学专家小邓博士,“能否让非承力的包覆材料与卫星舱板相结合,既实现特定功能又达到减重效果?”不同的专业视角让大家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在一次次方案迭代中,大家提炼出可行的技术途径,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这个过程中团队不仅增加了对卫星应用和材料学技术细节的理解,更学会了如何通过合作和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
破晓:在至暗时刻点燃星光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中逐渐积累而成的。真正的考验始于工程转化阶段。在初步形成设计方案后,团队开始着手加工样片进行性能验证,却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工艺瓶颈。
“有时候,一种方案看似很有希望,但在实验中却突然失败;有时候,好不容易取得了一点进展,却又被新的难题所困惑,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灯就没灭过。”海韵回忆道,设计改进-仿真计算-样片加工-工艺验证,一次次迭代,一次次实践,团队在实践中摸索设计和加工经验,一点点调整总结出结构型复合材料最适用的加工工艺最优方案。
然而当大家将新的材料组装为卫星原理样机开展试验时,却发现并没有想象的一帆风顺,刚解决完卫星原理样机总装舱板间隙问题,又发现桁架加工有偏差,刚解决完测试台架问题,又发现试验场地吊装不匹配,每个看似微小的问题,在工程实践中往往会造成大麻烦。
为了追上已经滞后的攻关进度,设计师小武一连在试验场战斗十余天,仔细核对每个测试细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团队用最“笨”的办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完成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关键技术突破,也实现了挂帅者的自我突破。
星途:写给宇宙的青春宣言
历经1年攻关,团队交出了沉甸甸的创新答卷。目前,团队已完成了技术途径研究、样片材料制备和试验测试验证,研制的多功能复合材料为新一代卫星提供了解决思路,并作为重要支撑为后续任务争取奠定了技术基础。
“揭榜挂帅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潜力。年轻人不缺才华,缺的是机会和平台,揭榜挂帅,正是这样的舞台。”团队导师陈总在验收会上感慨。
这场始于一张榜单的突围战,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攻关。
这次攻关是部分团队青年职业生涯的起点,从最初对材料性能的迷茫,到后来独立仿真与试验,他们学会了用总体思维系统解决问题。“揭榜让我明白,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从型号需求中找到答案。”设计师小蒋在数据整理时感叹,“工程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团队的智慧结晶。”她从攻关中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也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
对于他们来说,揭榜挂帅只是一个起点,创新的路永无止境,未来空间工程总体部的青年设计师们将在“造星”的路上昂首前行。 (文/陈静 王海韵 蒋欣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