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数字卫星:“我们志在苍穹,我们终得佳音”
发布时间:2024-08-05 信息来源: 中国登录入口科工二院

  ——“仿照天上的星,在数字世界建立一颗它的数字卫星,你有没有兴趣?”

  这是新人小姜刚入职时,她的导师小邓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

  ——“有!”

  就这样,小姜跟着小邓老师加入了总师博哥的项目。

初相识,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随着卫星星座规模增大和任务复杂性提升,建立基于数字卫星的平行系统成为很多用户的急迫需求。去年9月,博哥决定成立数字卫星小组,研制数字卫星模型。数字卫星模型要具备真实反映卫星的功能性能,支持载荷工作模式仿真,支持星座任务协同规划、星座信息流联试以及系统级试验等功能,从而为卫星研制提供有力保障。

  数字卫星小组成立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便是在短期内完成项目数字卫星1.0版本的交付。博哥组织团队成员开展讨论,以真星方案为基础,大胆创新、快速迭代。经过多轮合理裁剪和优化,小郭完成数字卫星方案设计,小邓完成数字卫星的架构设计并提供各个算法模块的技术支持。新人小姜、小奇和小黄负责编写数字卫星的综合电子、能源、推进等模块。

攻难关,众人拾柴火焰高

  “小邓老师,您在工位吗,我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

  “我在,马上过去!”

  徒弟小姜需要技术支撑时,小邓总是及时“闪现”。小邓常鼓励徒弟小姜:“不积小流,不成江海,厚积才能薄发,出现问题,多思考,多请教,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快速成长!”为保进度,小邓白天开展真星的设计,晚上搭建数字卫星框架。在他身上,徒弟小姜学到了责任和担当。

  “小奇,真星的设计与算法你能给我讲一下吗?”

  “没问题。”

  小奇虽说是飞行器设计专业出身的新人,在面对工作时却全然没有新人的青涩。他总是能将问题拆解,谦虚讨论,沉稳面对,解决各种困难。在他身上,新人小姜学到了热情与干劲。

  数字卫星团队成立之初,只有寥寥数人。正是团结一致,相互激励,才让他们在探索数字卫星的征程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保交付,全力以赴完成任务

  小姜和小奇主动起承担数字卫星1.0版本交付之前的外场联试任务,对于他俩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学习。外场联试不同于自测试,自测试时确认无误的代码在联试现场可能出现各种问题:解包过程与对方组包过程不一致,参数当量不一致……任何一个细节有问题都可能导致数字卫星状态出错。

  面对交付压力,负责代码的小姜立下一条严格的准则,今日事今日毕,问题不解决不下班。负责总体的小奇多方组织协调,寻找解决思路,校核联试结果,做好后勤保障。遇到棘手问题,师傅小邓也总能及时出现,常常下班后直奔联试现场解决问题。

  随着交付日期的临近,小姜与小奇联试的时间越来越长,下班时间从开始的九点多到十一点到后来十二点多,回到宿舍已是凌晨一两点。博哥关心地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晚,小奇和小姜回答道:“我们要赶在第一批交付,绝不拖项目后腿。”就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数字卫星小组成功闭环所有问题,顺利完成数字卫星1.0版本的第一批交付。

落实处,拓宽数字卫星用武之地

  数字卫星1.0版本交付之后,博哥开始擘画数字卫星发展蓝图:“我们自己也要将数字卫星用起来,打造自己的数字卫星运行管理系统”。于是,数字卫星团队又投入到新一轮工作之中。每当新人小姜遇到遥测解析与看板方面的问题,博哥总是有问必应。一次,博哥在她的工位上站着编写调试代码三个小时,打通了数字卫星主程序与遥测解析模块的接口,当遥测看板上的参数实时准确地跳动时,现场不约而同地响起热烈的掌声。这项开发工作大幅度提高了数字卫星团队后续的工作效率。

  让数字卫星参与星地大闭环试验是数字卫星1.0版本交付后面临的一项任务,也是检验数字卫星与真实卫星一致性的一项挑战。新人小姜、小奇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赶往现场,了解试验项目内容,编写与调试程序,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终于在三天时间内顺利完成了多星协同功能测试、自主任务规划功能测试等试验任务。

  当前,数字卫星团队正在瞄准更高远的目标,力图将数字卫星打造成集状态预示、效果展示和软件测试于一体的数字平行系统。不仅可以接入仿真、测试和试验数据进行任务推演,将复杂任务场景和卫星综合状态以直观、生动的图形化方式呈现,还可以无缝嵌入卫星代码模块进行算法和逻辑验证,有效提升星上软件开发验证的效率。

绘未来,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作为空间工程总体部首个研制交付的数字卫星,数字卫星团队从零开始研发,历经半年多时间完成交付,在“数字卫星”方面交出了一张完美的答卷。

  回想那些不分昼夜、加班加点调写代码的时刻,数字卫星团队体验到更多的是看到数字卫星成功运行时的热血沸腾。

  正如小姜所说:“世界上的美有很多种,天上的星,地上的灯,还有遥测看板上跳动的参数。我们志在苍穹,我们终得佳音。”(文/空间工程总体部)